在污水處理領域,低基質CANON工藝因其無需外加碳源、低能耗的特點,成為高氨氮廢水處理的重要技術方向。然而,曝氣方式作為影響工藝脫氮效能的核心因素,其優(yōu)化對提升系統(tǒng)穩(wěn)定性具有決定性作用。本文基于最新研究進展,探討不同曝氣模式對CANON工藝的影響機制及優(yōu)化策略。
一、CANON工藝的技術特點與挑戰(zhàn)
CANON工藝通過將短程硝化與厭氧氨氧化耦合于同一反應器,實現(xiàn)氨氮高效轉化為氮氣。其優(yōu)勢在于曝氣量較傳統(tǒng)工藝降低60%以上,且無需有機碳源。但在低基質條件下,該工藝面臨兩大挑戰(zhàn):一是氨氧化菌(AOB)生長速率低于亞硝酸鹽氧化菌(NOB),易導致NOB過度增殖;二是溶解氧(DO)控制精度要求極高,需在0.3-1.0mg/L的狹窄范圍內維持亞硝酸鹽積累。
二、曝氣方式對脫氮效能的影響機制
研究表明,曝氣模式的差異直接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與污染物去除效果。連續(xù)曝氣雖能維持穩(wěn)定的DO環(huán)境,但易造成NOB適應低氧條件而大量繁殖。實驗數(shù)據(jù)顯示,連續(xù)曝氣條件下,NOB占比可達35%,導致總氮去除率(NRE)僅30.5%。相比之下,間歇曝氣通過周期性缺氧-好氧切換,可顯著抑制NOB活性。當采用20分鐘曝氣/20分鐘停歇的間歇模式時,NRE提升至76.7%,NOB豐度下降至1.02%。
這一現(xiàn)象的機理在于:
AOB的快速響應特性:間歇曝氣的高頻開/關模式更有利于AOB(如Nitrosomonas)的富集。AOB在每次曝氣初期迅速啟動氨氧化反應,而NOB因代謝速率較慢難以競爭底物。
DO梯度的選擇性抑制:曝氣階段末期DO濃度控制在1.0-1.3mg/L時,可穿透生物膜表層抑制NOB,同時保證AOB和厭氧氨氧化菌(AnAOB)的活性。宏基因組分析表明,此條件下Candidatus_Kuenenia(優(yōu)勢AnAOB菌屬)豐度達21.53%,顯著高于連續(xù)曝氣組的15.76%。
三、工藝優(yōu)化方向與工程應用
當前研究聚焦于通過精準控制曝氣參數(shù)提升系統(tǒng)效能:
動態(tài)DO調控技術:結合在線傳感器與智能算法,實時調整曝氣強度與時長。試驗發(fā)現(xiàn),將曝氣階段DO峰值維持在0.8-1.0mg/L,非曝氣階段DO低于0.2mg/L時,TN去除率可達85%以上。
復合曝氣模式探索:部分學者提出脈沖曝氣與微孔擴散相結合的方式,在保證氧氣供給的同時增強生物膜內部傳質效率。小試結果顯示,該模式使氨氮容積負荷提高至0.8kg/(m3·d)。
在實際工程中,需注意以下要點:
填料選擇:SPR-1型懸浮填料(比表面積450m2/m3)可有效截留微生物,避免因頻繁曝氣導致的生物量流失。
碳源管理:盡管CANON工藝為自養(yǎng)脫氮,但低基質條件下適量補充有機碳(如乙酸鈉)可提升AOB活性,建議HCO??/NH??質量比控制在1.2-1.5。
四、未來發(fā)展趨勢
隨著傳感器技術與人工智能的融合,CANON工藝將向智能化、低碳化方向發(fā)展。例如,通過機器學習預測NOB活性變化趨勢,實現(xiàn)曝氣策略的前饋控制;開發(fā)耐低溫型AOB菌劑,拓展工藝在寒冷地區(qū)的應用潛力。此外,耦合電化學強化技術可能成為突破低基質限制的新途徑。
結語
曝氣方式的優(yōu)化顯著提升了低基質CANON工藝的脫氮效能,其核心在于平衡DO供給與微生物競爭關系。未來需進一步解析生物膜內微環(huán)境動態(tài),開發(fā)更精準的控制策略,推動該工藝在市政污水深度處理中的規(guī)?;瘧?。